不銹鋼公司之間的資源整合不僅限于橫向不銹鋼管廠之間的合并和重組,還包括垂直上游和下游產業鏈之間的資源整合。認為四個配套產業的因素,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地位,需求狀況以及相關的發展水平已形成產業競爭力。不銹鋼管行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不銹鋼管企業對能源和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企業擁有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程度極大地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國內不銹鋼企業已經意識到不銹鋼管材原料的重要性,加速了上游不銹鋼產業鏈的整合。 2008年,太鋼750萬噸鐵精礦基地開工建設。太鋼不銹鋼鐵礦的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 2010年,太鋼每年生產600萬噸焦煤和自供熱電廠發電,大大降低了不銹鋼管的生產成本。此外,由兩個不銹鋼下屬云南天高鎳工業投資的鎳合金循環經濟項目將西南不銹鋼升級為一個百萬噸不銹鋼企業,產能為140萬噸。廣東廣青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廣東省陽江市生產鎳合金生產項目,金屬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到廣青。不銹鋼廠整合不銹鋼產業鏈上游,充分體現了“廉價原料+不銹鋼生產”的綜合商業模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強大的成本優勢有助于公司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實現規模效應。因此,它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可以獲得更有效的海外市場份額。 \ n \ n與此同時,國內不銹鋼企業也將注意力轉向不銹鋼產業鏈的向下延伸。太鋼不銹鋼工業園的建設和使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通過工業園區實現產業集群,依托太鋼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不銹鋼材料的研發設計和技術服務支持,不銹鋼產品的深加工服務和不銹鋼的附加值產業鏈將實現。由于最終用戶的復雜需求,不銹鋼管廠不能完全滿意。通過在國內不銹鋼企業園區建立加工中心,抓住細分市場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定制加工服務,不僅有助于提高產品附加值,還可以增加用戶群,實現出口生長。兼并和收購可以增加產量,降低單位成本,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鞏固市場份額,提供更全面的專業服務,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因此,不銹鋼行業橫向或縱向資源整合是否有助于中國不銹鋼企業取得經濟效應,從而提升中國不銹鋼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不銹鋼外貿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不銹鋼行業的中小企業數量最多,幾家大型不銹鋼企業不能完全主導市場,產業集中度低于發達國家。國內不銹鋼行業布局分散,集中度低,繼續呈現分散化趨勢。大量不銹鋼民營企業受資金約束,生產規模小,需要在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加以改進。國外學者認為,不完全契約,道德風險,機會主義和“搭便車”會增加集群成本,從而削弱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優勢。因此,要大力推進國內不銹鋼企業的重組與兼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實力,提升產業集中度,實現規模效應。支持中小民營企業通過整合重組建立相對集中的產業集群,實現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