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銹鋼的熱塑性較差,國外廣泛采用熱擠壓工藝生產不銹鋼無縫鋼管。20世紀50年代,中國沒有擠出機。鞍鋼首次在140mm自動軋管機上成功軋制不銹鋼。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當一批76萬和100萬機組投入運行時,一些企業開始在這些機組上試用不銹鋼管。然而,由于當時冶煉水平和穿孔技術的限制,近80%的不銹鋼毛細管存在缺陷,需要拋光。通過對工藝的改造和穩定,提高了頂頭的使用壽命,使適合冷拔的不銹鋼毛細管的成品率從17.4%提高到70%以上。隨著鉬基堵頭和玻璃潤濕工藝的廣泛應用和管坯質量的提高,穿孔率達到98.5%的高水平,解決了斜軋機上難變形鋼和高溫合金穿孔的技術難題。改革開放20年來,江蘇、浙江的不銹鋼管生產發展迅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產工藝,即先交叉軋制生產毛細管,然后冷拔(軋制)和冷脹成品不銹鋼無縫鋼管。因此,在1996年的鋼管學術委員會年會上,一些同志提出了我國不銹鋼無縫鋼管的生產工藝,即小直徑鋼管橫軋穿孔+冷拔;中直徑管道的擠壓;近年來,隨著大直徑和中直徑不銹鋼無縫鋼管消耗量的增加,一些廠家先后在包鋼無縫鋼管廠400mm自動軋管機、天津鋼管公司250mm連續軋管機、攀鋼成都無縫鋼管有限公司250mm accu-roll圓錐輥穿孔機上進行了250~310mm不銹鋼管坯的穿孔試制。天津鋼管公司與太原鋼鐵公司合作,采用310mm(長1.7m)1Cr18Ni9Ti管坯穿孔軋制340mm x27mm粗管(軋制力4160~3800kn,主電機電流7500~7300a,均在設備允許范圍內)。攀鋼集團成都無縫鋼管有限公司使用相同的太鋼鋼坯。不銹鋼的穿孔試驗在250mm accu-roll軋管機的錐形輥穿孔機上進行。它在穿線率、尺寸精度和內外表面質量方面明顯優于筒式輥穿孔機。南通特鋼廠在臺中生產的200mm圓錐輥穿孔機上采用了一穿二脹工藝,生產了最大外徑380mm、最小壁厚12mm的廢鋼管(用于該廠x1tt450冷軋機)。這些實例進一步證明,錐形輥穿孔機在改善穿孔的應力應變條件,適應難變形鋼的穿孔和脹形軋制方面比筒形輥穿孔機具有更多的優勢。因此,作者認為,斜軋穿孔工藝不僅適用于小直徑不銹鋼無縫鋼管的生產,而且適用于在錐形穿孔機上生產大中型不銹鋼無縫鋼管。日本住友金屬株式會社在和歌山工廠426mm有限芯棒連軋機的設計中也考慮了不銹鋼管的生產,但尚未看到實際生產報告。因此,中國鋼管工人在大中型不銹鋼管的交叉軋制穿孔實踐中一直走在前列。